首页 试用 文章详情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kobe_travel 2016-08-02 16:56

【前言】

5月初,在26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上,行者2016年度新品发布会引来了众多媒体、车友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强烈关注,行者也因此上了几次央视的新闻报道,不可谓不是一场极其成功的产品发布会。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笔者作为一名行者的忠实粉丝,也早早就参与到了发布会的前期预热活动中。行者官方提前发布的多款新品竞猜海报,着实吊足了众多车友的胃口,面对规模盛大的造势活动,笔者无论如何也猜想不到新品是一款新踏频器,毕竟离第一代的蓝牙SC踏频器发布也就是几个月的时间。车友们猜什么的都有,头盔、车架、锁鞋,而笔者当初猜测应该是相对高价值的硬件新一代整车,因为这造势规模实在不像是小件发布会。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然而,最后发布会出来的是一个小巧精致的鲨鱼鳍踏频器、3D路书功能以及比赛平台,实乃意料之外。之后,笔者有幸在爱搞机获得鲨鱼鳍的测评机会,然而近期由于连续的工作出差,报告也一直拖延至今,实感抱歉。

【开箱】

二代“鳍”的外包装比行者第一代的踏频器逼格提高了不少,黑色的纸盒上印鲨鱼鳍的图案,走的是现在流行的极简风,而一代的包装只是一个纸袋,略显廉价感。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但纸盒所采用的纸质质感一般,细看还略有不平整感,视觉上离高大上还是有距离的。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盒子的两边用行者的白色logo封边,简洁明了。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当然,还有咱们爱搞机/雷锋的logo贴纸。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打开盒子,“鲨鱼鳍”的硬件主体安静的躺在那里做个美男子。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黑色的内盒海绵底座,为产品实体提供了很好的缓冲,不再担心快递的暴力运输。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鲨鱼鳍”拥有优秀的工业设计,小巧精致,帅气逼人,这和第一代的踏频器有着天壤之别,不了解产品历史的人,很难会认出二者师出同门,这造型设计我给满分,可以这么说,这绝对是我见过市面上工业设计最优秀的单车踏频器。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尾部尖角部位三条白线是轮圈传感器的位置,用来敏感轮圈转过的次数,以此计算出速度和距离。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嘴部尖角三条白线是踏频传感器的位置,用来敏感曲柄转过的次数,以此计算出骑行的踏频数据。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底部橡胶垫,用来将“鲨鱼鳍”安装在车架下部,也就是鲨鱼鳍的座鞍。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将整个“鲨鱼鳍”放在ipod shuffle上,可以看出确实非常小巧,而且采用气动造型设计的“鲨鱼鳍”不光有漂亮的外表,核心还是在于空气动力学的研究设计,最优的减小骑行风阻。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鲨鱼鳍”的使用需要配合两部分磁铁使用,一个是踏频磁铁,一个是轮圈磁铁,分别对应我们上面谈到的踏频和轮圈感应器。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行者非常贴心的给两种磁铁分别都附上了两颗,以免有些车架的感应距离过短,造成响应敏感。踏频磁铁底部可有“行”logo,上部则是磁铁。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轮圈磁铁,设计上也比第一代踏频器改进了很多,螺丝锁定的紧度细节稳定性大有提升,不会出现上代磁铁偶尔跑偏的情况。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背部是“鲨鱼鳍”心脏位置所在,采用C2032纽扣电池供电,功耗上优化也很出色,据说一颗纽扣可续航达半年。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安装】

鲨鱼鳍的安装方法和一代踏频器方法一样,安装顺序应该是先安装曲柄磁铁,然后根据曲柄磁铁位置去确定主踏频器安装位置,再根据踏频器轮圈感应器位置去确定轮圈磁铁的安装位置。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首先,安装踏频磁铁,将踏频磁铁吸附到曲柄位置,如果感应不灵敏,可以将两颗磁铁都用上。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其次,确定踏频器位置,用扎带将踏频器固定在车架上。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最后,安装轮圈磁铁,将此贴对准轮圈感应器。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连接行者APP,设置好轮圈参数,搞定。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解析】

相对于第一代的行者踏频器,行者二代“鲨鱼鳍”的创新在于踏频器中添加了更多的传感器,将踏频器的数据采集范围从速度、踏频、里程扩展到了海拔、爬升、温度、气压、坡度,其中最重要的在于气压和温度传感器的引入。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众所周知,GPS的精度有限,尤其对于采用C/A码的民用GPS设备,尤其高程精度相对水平精度而言,则更加不太靠谱,许多使用行者骑行APP的骑友大概都有同感,以往同一骑行路线的骑行数据中的海拔和坡度,每一次都不一样,更有甚者某些高程数据差异会达到数百米,数据参考性确实有待商榷。而此次,行者“鲨鱼鳍”的推出正是针对这一市场痛点而为之,但对于行者官方宣称“厘米级”的精度还是心存疑问的,笔者早年也是导航专业出身,学业虽业已荒废,但直觉上还是觉得百元级别的设备应该还是难以做出如此精度。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中学物理我们学过,高度与气压、温度之间的关系:

       1、气压是大气对地面的压强,因此一般情况下,高度越高,空气柱越短并且密度越小,因此压强就越低。

       2、气温也是随高度增加而递减;越高越冷,所谓“高处不胜寒”就是这个道理。

       3、同一水平面上,气压与气温呈负相关;同一水平面上,相对较热的地方是低压,相对较冷的地方是高压。

       实际上,从大气静力学方程可以推导出压高公式,得到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备注:此图来源网络)

反之,亦可以推算出高度与气压变化的关系。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备注:此图来源网络)

那么结合高度与气压、气温的关系,就可以得到一个海拔的数据,当然这个算法过程是复杂。通常每个地区的标准大气压都是不一样的,并且这一数据一直在变化,下雨、刮风、下雪、甚至是多云都会改变标准大气压值!行者通过和专业天气服务机构合作,获取运动所在地的标准大气压值,并将这一数据在运动中实时同步到鳍。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那么现在,鲨鱼鳍除了通过GPS获得了一个不太精确的高度值,还有气压温度算出的第二个海拔值,这之外,据行者官方声称,借助行者超过2.5亿公里的海拔数据库作为强大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再配合通过滤波后的GPS经纬度数据,在数据库中检索相应位置的海拔数据,获得第三个海拔值。这三个高度值,通过行者自己的一套滤波算法,会得出一个相对靠谱的海拔,提供给用户。那么精度到底如何?我们接下来通过实际体验来感受一下。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备注:对于踏频、速度、距离的计算,鲨鱼鳍的原理和第一代是一样的,可参考笔者在行者官方《虽千万里吾往矣,行者SC蓝牙踏频器体验报告》一文,本文将重点针对“鲨鱼鳍”的新功能海拔做对比测评。

【实测】

一、调试

由于本次测评将在同一台车上对比测试行者两代踏频器的性能,因此,笔者特地将两个踏频器装在同一部车上,虽然是两个踏频器,但通过上面的原理解析,我们知道只采用一对磁铁就行,这样还可以保证曲柄和轮圈划过踏频器时不会因为两幅磁铁距离太近产生干扰。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为什么二代鲨鱼鳍正面朝里面呢?想想踏频器的技术原理就明白了。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这样在一部单车上,同时安装行者的两个同门师兄弟踏频器,同时搭配两台手机,各自安装行者app,其中iphone6+一代踏频器是原本笔者使用的配置,继续保留;另外安卓魅族note2+二代鲨鱼鳍是笔者重新注册的行者新号组合。从以下的视频中(左边iphone6+一代踏频器,右边魅族+二代鲨鱼鳍),二代鲨鱼鳍的响应比一代更快,踏频数据方面数据基本一致,只不过一代延时更久一点。

二、上路实测:福建东南沿海

【采样点A:解放大桥】

从台江出发,路过第一个桥---解放大桥,是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闽江又是入海口,按海平面海拔为0估算,此地海拔应该略高于海平面,地图上测得坐标海拔高程为2m,也符合常理,最为参考标定值还算靠谱。

对比行者一代踏频器13.53m的海拔高度,二代鲨鱼鳍2.5m的精度显然更接近实际情况。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小结A:二代鲨鱼鳍win一代踏频器

沿南江滨大道一路骑行,沿途路过泛船浦天主教堂,仔细思讨来榕城近一年,经常路过,但从未为止驻足停留过,停靠路边看看,其实还真蛮漂亮的。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继续骑往鼓山大桥,在鼓山大桥桥下驻足。

【采样点B:鼓山大桥下江边】

此处位处闽江入海口江边,离水面大该1m左右的高度,地图上测得坐标海拔高程为1m。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对比行者一代踏频器3.51m的海拔高度,二代鲨鱼鳍0.8m的精度与地图测得海拔更为接近。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小结B:二代鲨鱼鳍win一代踏频器

【采样点C:鼓山大桥下南江滨路】

将单车骑到顾上大桥下,此处离采样点B高度略有提升,目测只在数米的高差,地图上测得坐标海拔为5m。

对比行者一代踏频器11.71m的海拔高度,二代鲨鱼鳍4.3m的数据精度仍明显高于一代踏频器。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小结C:二代鲨鱼鳍win一代踏频器

【采样点D:鼓山大桥上】

将单车沿台阶骑上鼓山大桥,此处由于地图上不显示海拔高度,查相鼓山大桥相关数据:内河Ⅱ级航道(并通航1000吨级海轮),净空24m(高)×160m(宽),最高通航水位7.126m。目测桥高大概在5-7层楼高,以3.5-4.5m楼高推算,桥高应该在17.5-27m左右,这样看来所查24m桥高数据应该还是可以作为参考数据的。

对比行者一代踏频器34.67m的海拔高度,二代鲨鱼鳍14.6m的数据精度无法反应出真实情况,因为根据D点和C点的差值,可以算出二代鲨鱼鳍10m的桥高对比行者一代踏频器23m的桥高,鲨鱼鳍的测高明显低于实际情况。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小结D:一代踏频器win二代鲨鱼鳍

【采样点E:鼓山大桥下北江滨路】

沿鼓山大桥从南往北向骑行,沿台阶骑行下桥,抵到鼓山大桥下北江滨路,此处应该与C点高程位置差不离,因为C、E两点是大桥的两侧,基本在一个水平面上,地图上测得海拔高度6m。

对比行者一代踏频器14.62m的海拔高度,二代鲨鱼鳍则出现了海拔-24m的数据,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数据,对比C点数据作为参照,一代踏频器的数据则相对还靠谱点。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小结E:一代踏频器win二代鲨鱼鳍

对比以上5个采样点的数据pk(笔者的测试是在非严谨测试环境下,只能大致做个参考),二代鲨鱼鳍在3个采样点胜出,有2个采样点落后,笔者在此有个疑问,从理论上来讲,二代鲨鱼鳍增减了气压和温度的传感器,通过滤波算法按道理应该可以得到一个更为精确的海拔数据,但实际体验下来时灵时不灵,也许是笔者在使用中还有不当的地方,此外笔者猜测还是在核心算法上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稳定性方面还是不够,对于官方所声称的“厘米”级的精度,显然还是达不到这个超高精度的实际效果。对于算法的研究,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模拟仿真是一个结果,实际应用是另一回事,这点笔者大学时代在搞组合导航的仿真算法时也是感同身受。

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出“鳍”制胜,行者二代鲨鱼鳍踏频器体验报告

根据以上骑行数据对比,可以看出一二代的骑行里程、踏频、速度数据基本上是一样的,那为什么均速和平均踏频差异较大呢,那是由于二代在计算运动时间方面做了优化(App端也有改进),计时方面更准确了,不会出现之前已经停止骑行但运动时间仍在计时的情况,因此在均速和平均踏频方面的参考性更强。

【综述】

行者二代鲨鱼鳍,设计感极强,鲨鱼鳍造型为空气动力学设计原型,颜值上满分,并在一代踏频器的基础上增加了气压和温度传感器,为海拔高程的数据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虽然实际体验中海拔数据并无法100%达到精确,但在各条件完善的情况下,的确是可以提供更为可靠的数据,只不过在海拔稳定性方面,还是无法做到100%可靠。除去海拔数据,在踏频、速度、距离等常规骑行数据则相当可靠,对比一代的骑行数据,可以发现二者距离差不多,但在运动时间方面二代更准确(一代有时停车的情况下仍然运动时间在计数),因此在均速和平均踏频方面更准确。诚然,对于产品,性能上并不是完美的,但鉴于147元的定价,笔者以为瑕不掩瑜,绝对是一款亲民接地气的踏频器,仍然值得大力推荐。

分享到朋友圈 分享到微博
微信扫一扫,将页面分享到朋友圈
推荐使用当前手机浏览器内置分享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