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薄无线充电器,对一个数码产品发烧友来说,充满了期待~收到VH“及”无线充电器雷锋试用品,从内到外一一看个仔细。
产品包装盒长宽25cm*13.5cm,整体厚度1.3cm,打开纸盒内部是两个光碟大小的圆形设计,一边是咖啡杯碟一样的圆盘形充电底座,另一边放置的就是带充电插口的扁带电缆线。这个时候可以清楚看到盒盖、盒底、中间固定收纳位由共四层分别厚约0.3cm纸壳构成,盒盖盒底硬度足够又不失轻巧,整体灰色包装环保简约低调,但同时非常有质感,像一本薄薄的Notebook,是我喜欢的款,对经常旅行的人来说满足基本的便携性。
本款无线充电需要在手机背后贴上专用的充电贴,我选的是苹果手机专用款,充电贴单独放在小小的盒子里,无论外包装还是充电贴依然是低调的灰,整个贴像放大版长了尾巴的创可贴,薄薄软软的一片仅约0.1cm,麂皮绒的手感不错。按充电贴小盒上的图示,将充电贴的金属头插到手机充电口,另一端像不干胶一样撕开粘到手机背后,将手机放在充电盘上即可。
迫不及待开始操作,将充电贴金属头插入充电口,这时发现连接的电缆竟然是完全裸奔的,没有任何防护,让人感觉隐隐担心耐磨性(这点按下不表),然后将充电贴完全撕开,靠近充电头端露出金属触片,实在显得粗劣,对贴片的反复粘合能力提出质疑,同时担心如果在手机上贴久了是否会在手机上残留胶痕。充电贴粘在手机上非常薄,但不可能裸露在手机壳,一是绒面不耐脏、另一方面极易像我们贴过创可贴的感受,几下摩擦就到处卷边脱落,这样的设计是让我们必须用手机外壳的意思吗?我现有的手机倒有一个软软薄薄胶质手机外壳,将充电贴粘好后再轻松套上外壳不影响外壳和手机的贴合度,但还是有明显突出手感。如果使用硬且无弹性的外壳话则需要关注加上充电贴后下方金属插头的阻碍和费力套上后外壳和手机的贴合度。
再取出充电座,充电缆有胶质外壳,不确认是否为胿胶,电缆手感均匀柔顺,充电座咖色仿皮革,和桌子、茶具摆在一起无违和感,放在桌上,像极了咖啡杯垫,我若干次有把咖啡杯放上去的冲动。
各就各位马上准备充电才发现只能通过USB插在电脑上,或用苹果的充电插头才行,也就是说,如果出差,还是要额外带个插头,呃~还是尽可能放在家里、办公室等固定场所用吧。
将手机放上简单放在圆盘中间快速对接上,即使我尝试略微调整依然未影响接通,整体充电顺畅,充电速度和平常数据线直充速度无明显差异,基本转换能力还是不错。后又尝试将充电贴不撕胶直接通过手机外壳固定在手机背后,套着我的手机外壳充电速度依然不错,基本保持1分钟充电1%的速度。有测试者反映充电盘散热不佳导致盘中可能达成40多度,由于现在是寒冷且无暖气的南方,充电过程中的散热问题基本无感。
测试中有朋友来访,对此新玩意儿极感兴趣,分别换在自己的手机上体验,可怜的充电贴在不同的手机上拔出插入,那脆弱裸奔的电缆被拉得让我格外焦虑,提醒朋友注意用指甲小心抠出金属插头,但事后发现对电缆内部可能已有一定损伤,有时候手机静放在充电盘上会无端断掉,调整一下姿势又接通了。而且几天后电缆已有明显折痕,套上手机外壳它依然赤身无遮拦地被挤压和摩擦,寿命感觉的确很难长久。
几天用下来的开始思考我是设计者是否会设计这样的产品?我是否愿意自己掏钱购买这样纠结的产品?它的好处是充电贴薄,真的比较薄,但充电电缆裸露、充电贴麂皮绒的设计真的不知道是为什么啊!比如充电贴不能用更易清洁耐磨轻薄的其他材质吗?
它的好处是一个家庭或一个办公室同事或咖啡馆这样的公共场所如果多个手机用户,即使不同款也可以共享充电盘,不需要不同的数据线、充电线,但前提是每个用户要么是可充电型号的手机或者都配上一个充电贴啊!同款还可以共用(暂不考虑取拔的麻烦和电缆损伤风险),不同插口手机还要买不同的专用款,如果定价很便宜也就认了,把电缆裸露不耐磨的问题也一并认了,坏了随时再买吧!它的好处还有圆形杯垫式的充电盘设计挺有质感,但是后面扁扁长长的充电线还是很打眼啊!为圆盘美感大大减分。它的好处是环保轻薄的纸质外壳方便携带,但纸质还是纸质啊!在家里放着不小心就有压痕污渍了,如果外出还要额外带个充电插头,如果要带充电插头再加个条数据线不更简单,带个盘的意义在哪里呢?
以上种种,“及”未及我所期,让我热情一步步减损,彻底失去了自主购买或向朋友推荐此产品的意愿。无线充电是个比较成熟的技术,让老技术焕发新活力是一个极富挑战的命题,比如如何让所有型号手机均可无需特别设计共享无线充电,我也不知道答案,但我知道如果没有根本性、全方位的客户体验的改善,没有产品的准确定位,再低的价格也难吸引顾客改变现有设备和使用习惯,难有市场空间,以创新噱头包装、以时尚众筹形式生产销售,终将是昙花一现,成为勇于试鲜的数码产品发烧友墙角积满厚厚灰尘的杂物,快速走向垃圾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