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最近入手了一台迷你电脑,经过一个多月的体验,写出了一篇详细的测评,
作为一名电子行业的业内人士,对手机、电脑这些产品,笔者自认为比较了解。
文章分为七大章节,请大家共同品评。为该测评拍摄的照片和截图文件,总容量超过1GB。
如果放入WORD文件中,大约是80页左右的篇幅。
好了,话不多说,今天的主角就是它了:
机器内包含下列物件:
1. VivoMini UN62主机一台
2. 65W电源适配器一只
3. VESA MOUNT支架一只
4. 螺丝 6只
5. 说明书一本
6. 快速上手指南一本
7. 保修证书一张
8. VESA MOUNT安装指南一份
背面板,2个USB接口,一个RJ45,一个DP,一个HDMI,电源接口及耳机接口:
侧面板:Kensinton锁口,读卡器,2个USB。
前面板:电源开关,硬盘灯,以及INTEL与WINDOWS贴纸。
电源:
19A,65W,与笔记本电脑接近:
在我的显示器上,实际安装了一下VESA MOUNT,先在显示器上安装好支架:
下面,来做一些技术分析吧:
这台Vivo迷你电脑使用的是INTEL的i3-4030U,从产品迭代来说,属于英特尔的Haswell Refresh系列。从英特尔官网的ARK信息中,可以看到更多参数。
INTEL的内部资料显示了更多信息:
众所周知,英特尔从2007年开始,就始终遵循“Tick-Tock”的法则进行处理器的迭代更新。“Tick-Tock”译作中文即为钟表的“嘀-嗒”,其中Tick主要指CPU核心制程的改进,比如从SandyBridge的32nm演进到IvyBridge的22nm。而Tock则是架构的更新,比如从IvyBridge的Sandy Bridge微架构到Haswell的Haswell微架构的进化。通俗来说,奇数年更新制作工艺,偶数年更新微架构。
Haswell就是其中的一个Tock。它沿袭了前代IvyBridge的22nm制程,而同时在微架构上有所改进,采用了全新的Haswell微架构,而不再是Ivy Bridge所采用的Sandy Bridge架构。在Haswell之后推出的Broadwell系列,则属于一个Tick,它沿袭了Haswell微架构,只是制程改进为14nm。
如果按照INTEL的路线图一直往下看,Broadwell之后,又应该是一个Tock,即保持14nm制程,但使用全新微架构的Skylake系列,目前在桌面平台已经推出的6xxx系列芯片就属于Skylake系列。英特尔的Tick-Tock模式就这样一直延续着,当然最近出现了一个小例外。随着制程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材料的极限,工艺的难度也越来越高。Skylake之后,应该是一个Tick,即制程的进一步改进,但是目前这个Tick由于工艺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有些难产了,目前Intel给出的方案是类似Haswell Refresh的Kaby Lake系列,仍然沿用14nm,而真正的那个Tick,叫做CannonLake,英特尔给出的明信息是:2017年下半年推出,届时将使用最先进的10nm制程。
再回到这颗i3-4030U上面来,Haswell在桌面平台采用的是LGA1150,而在移动平台,则采用了FCBGA1168。
从5系列芯片组开始,INTEL便整合南桥和北桥为PCH,将北桥的部分功能放入CPU,如下图所示:
为了更深入地分析与解读产品的设计思路,相应的拆解显然是必不可少的,我将结合我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与大家做一次详尽的解构。让我们来一探其内部的究竟吧!
总体来说,Vivo迷你电脑的用料还是相当厚道的。用“用料考究,设计精巧,做工扎实”来形容再贴切不过了。拆解的过程也十分轻松,相信是严格执行了华硕一贯坚持的Design For Service (设计时就要考虑后续的维护方便)的设计理念。
俗话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再多硬件的分析,或是技术的介绍,最终都还是要反映到机器的实际表现上来。所以,笔者决定以横向测评的形式,来看看Vivo迷你电脑到底表现如何。
通过横向测评可知,Vivo迷你电脑以很小的体积,达到了较高的单位体积性能,和单位功耗性能,在所有平台中,都比较领先。可以胜任日常的办公与娱乐需求。
可以发现,Vivo迷你电脑的噪音和发热同样表现非常出色!
总结
结合其3000出头的售价来说,这是一款比较值得入手的产品。在未来,PC的小型化将成为一种趋势,而华硕的VivoPC系列,再到VivoMini系列的产品,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如果是Atom系列的CPU,还是有些吃力的,不过i3系列的CPU,对于迷你电脑来说,已经可以应对日常的办公和轻度娱乐了。
当然,产品还有不少改进的余地,比如:相比英特尔亲生的NUC迷你电脑,华硕的迷你电脑在CPU的选型上略微落后了一些。基本上比英特尔的产品要落后了一代。另外,体积上相比NUC也略微宽大了一些。目前还不支持标准的2.5英寸SATA接口的SSD和机械硬盘,只提供M2接口。希望下一代产品能够更加完美吧!